线上服务咨询
西安翻译学院牵头推进民办高校“大思政课”建设的实践探索
发表时间:2025-07-16
文章来源:admin
浏览次数:
在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征程中,如何让“大思政课”真正走进学生心田、融入育人全过程?西安翻译学院给出了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答案。2022年11月,该校牵头获批陕西高校“大思政课”建设协同发展联盟(民办类)项目,联合省内多所民办本科高校及专业协会,以“思政铸魂、文化固本、实践强能”为理念,探索出一条协同共建、特色鲜明的“大思政课”建设之路,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生动范本。
一、联盟共建:凝聚“大思政课”育人合力
“大思政课”建设绝非单一学校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需要多方协同的“大合唱”。作为联盟牵头校,西安翻译学院深谙此道,两年来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将联盟打造成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的“共同体”。
通过定期举办高端论坛与专题研讨,联盟为各成员校搭建了思想碰撞、经验交流的平台。从“大思政课背景下国际传播外语人才培养”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“三进”实践,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到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,一系列活动凝聚起共识: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将价值塑造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深度融合,让每一门课程都成为育人的“主阵地”。
这种协同效应不仅体现在思想共鸣上,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合力。各联盟高校整合教育资源,共享教学成果,在课程设计、师资培训、实践创新等方面打破校际壁垒,形成了“资源互通、优势互补、抱团发展”的良好格局,为“大思政课”建设注入了持久动力。
二、守正创新:构建特色化育人实践体系
如何让“大思政课”既有深度又有温度,既接天线又接地气?联盟以问题为导向,探索出一套“思政铸魂、文化固本、实践强能”的育人模式。
课堂主渠道提质增效,让思政教育“润物无声”。联盟高校在第一课堂巧设“习声回响”“习语用典”等环节,每节课预留5-10分钟,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、分享感悟,将理论学习转化为生动表达。教师则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,比如在外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故事,在商科课程中渗透诚信理念,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。
第二课堂延伸拓展,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。依托国政馆、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实践基地,联盟组织学生走进红色热土,在王家坪革命旧址聆听峥嵘岁月,在照金纪念馆感悟初心使命。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、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,更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深化对“国之大者”的理解,将爱国情转化为报国行。
文化浸润厚植根基,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。联盟连续举办三届“用英语讲中国故事”大赛,学生们用双语演绎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,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。从“丝绸之路”的历史回响到“脱贫攻坚”的当代奇迹,一个个鲜活故事不仅展现了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,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。在非洲大使延安行活动中,联盟师生志愿者以专业外语服务助力国际交流,成为“中国故事”的生动讲述者。
三、成效与启示:民办高校“大思政课”建设的宝贵经验
两年来,联盟的探索实践结出累累硕果,为民办高校“大思政课”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。
一是以“融合”促提升,锻造高素质教师队伍。通过“大练兵”“专题培训”等载体,联盟培养了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、标兵。180余名教师登台竞技,132位教师投身网络思政课程建设,4000余个课程资源汇聚成库,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显著提升,为“大思政课”建设筑牢了人才根基。
二是以“融入”强根基,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联盟构建了“四馆一基地”体验式教学平台,开发多语种文化体验馆、译创实习实训基地等,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。近年来,千余名师生参与省级以上课程思政培训,100余门课程参与教学改革,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。
三是以“融通”拓视野,提升国际传播能力。依托中国非洲研究院等平台,联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,师生在“延安精神与中国脱贫”等国际研讨会上发出中国声音,用专业外语服务国家对外交流大局。这种“内外兼修”的培养模式,让学生既懂中国又懂世界,既怀家国情怀又具国际视野,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“桥梁”。
西安翻译学院牵头的“大思政课”建设探索,彰显了民办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与担当。未来,联盟将继续深化协同创新,让“大思政课”更有吸引力、感染力、影响力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。
一、联盟共建:凝聚“大思政课”育人合力
“大思政课”建设绝非单一学校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需要多方协同的“大合唱”。作为联盟牵头校,西安翻译学院深谙此道,两年来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将联盟打造成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的“共同体”。
通过定期举办高端论坛与专题研讨,联盟为各成员校搭建了思想碰撞、经验交流的平台。从“大思政课背景下国际传播外语人才培养”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“三进”实践,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到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,一系列活动凝聚起共识: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将价值塑造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深度融合,让每一门课程都成为育人的“主阵地”。
这种协同效应不仅体现在思想共鸣上,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合力。各联盟高校整合教育资源,共享教学成果,在课程设计、师资培训、实践创新等方面打破校际壁垒,形成了“资源互通、优势互补、抱团发展”的良好格局,为“大思政课”建设注入了持久动力。
二、守正创新:构建特色化育人实践体系
如何让“大思政课”既有深度又有温度,既接天线又接地气?联盟以问题为导向,探索出一套“思政铸魂、文化固本、实践强能”的育人模式。
课堂主渠道提质增效,让思政教育“润物无声”。联盟高校在第一课堂巧设“习声回响”“习语用典”等环节,每节课预留5-10分钟,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、分享感悟,将理论学习转化为生动表达。教师则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,比如在外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故事,在商科课程中渗透诚信理念,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。
第二课堂延伸拓展,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。依托国政馆、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实践基地,联盟组织学生走进红色热土,在王家坪革命旧址聆听峥嵘岁月,在照金纪念馆感悟初心使命。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、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,更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深化对“国之大者”的理解,将爱国情转化为报国行。
文化浸润厚植根基,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。联盟连续举办三届“用英语讲中国故事”大赛,学生们用双语演绎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,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。从“丝绸之路”的历史回响到“脱贫攻坚”的当代奇迹,一个个鲜活故事不仅展现了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,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。在非洲大使延安行活动中,联盟师生志愿者以专业外语服务助力国际交流,成为“中国故事”的生动讲述者。
三、成效与启示:民办高校“大思政课”建设的宝贵经验
两年来,联盟的探索实践结出累累硕果,为民办高校“大思政课”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。
一是以“融合”促提升,锻造高素质教师队伍。通过“大练兵”“专题培训”等载体,联盟培养了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、标兵。180余名教师登台竞技,132位教师投身网络思政课程建设,4000余个课程资源汇聚成库,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显著提升,为“大思政课”建设筑牢了人才根基。
二是以“融入”强根基,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联盟构建了“四馆一基地”体验式教学平台,开发多语种文化体验馆、译创实习实训基地等,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。近年来,千余名师生参与省级以上课程思政培训,100余门课程参与教学改革,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。
三是以“融通”拓视野,提升国际传播能力。依托中国非洲研究院等平台,联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,师生在“延安精神与中国脱贫”等国际研讨会上发出中国声音,用专业外语服务国家对外交流大局。这种“内外兼修”的培养模式,让学生既懂中国又懂世界,既怀家国情怀又具国际视野,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“桥梁”。
西安翻译学院牵头的“大思政课”建设探索,彰显了民办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与担当。未来,联盟将继续深化协同创新,让“大思政课”更有吸引力、感染力、影响力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。